AI工具多,決策前需冷靜思考的關鍵時刻
AI工具多,決策前需冷靜思考
「這禮拜要交的報告,數據分析結果有點不對勁,AI模型給的預測跟現況差異頗大。」俊豪,一位在台灣知名科技公司的資深專案經理,盯著電腦螢幕上長長的數據曲線,眉頭微皺。他開始思索,究竟是數據有問題,還是模型本身的參數設定出了差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人工智能在決策輔助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但有時AI的建議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指引方向,也可能引人偏航。該如維持專案的方向
一般專案管理中,特別是在進行瀑布型專案時,決策時常依賴過往的經驗和穩定的流程。但在加入AI協助決策後,人們往往面臨一個重要問題:該如何在複雜的演算結果和人工智慧的建議中,維持專案的方向?AI能幫助分析海量資料,找出風險與機會,但最終的決定權仍落在人類手中,尤其是像俊豪這樣的中高階管理者,他們必須慎思自己的每一個「點頭」或「搖頭」。在數次專案會議中,俊豪經常見到利害關係人質疑:這些來自AI的建議,能否真的提升專案成效?過去某些AI演算法所預測的市場趨勢,最終被證明脫離現實,甚至造成流程優化失誤,讓成本提高不少。以擔任企業顧問多年的經驗,清晰的專案風險評估過程,似乎成了AI應用時所必須的一環。對此,俊豪建議先對AI模型進行系統性的評估,不僅是查看算法數據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理解其運作時的假設條件,以及這些條件能否在真實世界中成立。
各種數據分析工具湧現,專案經理們如何劃清人工智慧與人類決策的界限便成了重要課題。俊豪在一次與同行的討論會中,提出了一個故事:某次,他曾依賴一個AI推薦系統為一項大型行銷專案制定策略,但由於未能全面評估AI的建議,策略最終偏離市場需求,導致巨額損失。這次教訓令他警覺,無論AI多精密,有些複雜的專案變數仍需人類的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尤其是涉及人性和心理的市場方案。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讓AI與專案團隊協作,而非僅依賴AI結果自動化決策。這意味著無論面對的數據結果多具啟發性,還需賦予負責的專案管理者適當的時間去檢閱和反思這些結果。當被問及如何實際應用這個思維,俊豪舉例說明:當AI分析資產管理的風險時,除了依賴數字結果,其實應更加重視專業人士對現場狀況的直覺,如此一來,決策才會更加全面和穩健。
俊豪也提倡企業應該定期舉辦AI相關培訓和模擬工作坊,讓不同部門的員工在逼真但可控的環境下,感受AI決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這讓其團隊對AI的基礎認識和操作能力提升不少,同時也促進更有效的團隊合作,因為每一位成員都能理解並參與到AI分析過程和結果闡述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