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自動化平台是過渡產品」這種說法
最近滑到一篇FB文章,開頭直接寫:
「我一直覺得自動化平台是過渡產品。」
這種開場白一看就知道,是設計過的話術,用強烈立場先製造對立感,引起注意,也引發焦慮。從行銷角度來說沒問題,但如果從專案管理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敘事方式就顯得過於單一、也缺乏對實際風險與可行性分析的完整評估。
尤其當讀者正在做技術選擇或策略規劃時,這種「一刀切式的結論」可能會影響判斷,甚至導致錯誤的決策方向。
不是因為這句話不能講,而是它跳過了太多應該交代的事。看完那篇文章,我的感覺不是「被說服」,反而是「這話講得太輕巧了點吧?」
不只是誰說得帥,而是有沒有說清楚
文章裡提到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確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技術。它讓 AI 可以根據上下文,自主調用 API、查資料、甚至跨平台執行任務。這點我完全同意,未來也很期待這類 Agent 架構的發展。
但話說回來,我自己十幾年來在做系統整合、數位轉型,實務的經驗告訴我,一個技術能不能實際佈署,從來不只是看它理論上能做到什麼,而是看它在現場跑不跑得穩、預算有沒有、改不改得動、交不交得出去.......非常多的考量點。
在企業裡,能「交接」比能「炫技」更重要
像 Zapier、Make、n8n 這類No-Code(無程式碼)自動化平台,在台灣其實還不是主流工具,甚至很多企業主聽都沒聽過。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不重要,或未來沒有價值。
相反地,這些工具正在解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何讓團隊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把重複性任務系統化、減少溝通成本。所以當有人直接說這些工具是「過渡產品」時,我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未免太快、也太武斷。比較好的觀點分析,應該是深入理解這些工具的使用情境與限制,而不是用一句過於簡化的判斷,掩蓋了本來應該進行的全面分析與審慎評估。
更現實的是,每個部門都追求不同程度的標準化。像資訊、財會、製造這些流程重的部門,對自動化的需求明確也容易導入;但像業務、行銷這種偏彈性操作的團隊,他們可能更在意能不能靈活整合工具、快速嘗試、快速調整。
工具沒有過不過渡的問題,只有用不用得上、能不能實際部署的差別
在企業導入自動化時,穩定、可控、錯誤可追蹤、流程能交接,還要能配合資訊安全的規範,這些才是決策點。不是「酷不酷」,而是「撐不撐得住」。做過軟體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能上線,能穩住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一個技術是「過渡產品」之前,得先問問自己:那你提的這個新技術,真的跑得起來了嗎?如果明天出錯,誰能 debug?團隊會不會用?資料安全怎麼管?
技術敘事要小心:炫過了頭,反而會誤導人
我相信很多寫這種文章的人是好意,可能也是真的覺得新技術很厲害。但當敘事方式變成「這東西已經沒用了」、「你還在學就落伍了」,那反而會讓剛入門、或正準備跨進來的人產生過度焦慮。AI 的確變化很快,但大多數人不是在開發模型,而是要解決工作裡的問題、流程裡的瓶頸。這時候,能穩穩把一個任務自動化、讓資訊準時出現、讓流程少出錯,其實才是最有價值的。
任何技術都值得關注,但應用之前要搞清楚它「解的是什麼問題」
與其一窩蜂追新工具,不如紮實地搞懂資料流、設計流程、整合技術,並根據實際場景做好風險評估與成本考量。這不只是技術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專案管理的本質:讓資源在正確的地方發揮最大價值。AI 的價值,不在於誰用得最炫,而在於它能不能真正幫助組織、團隊,甚至個人,在實務中提升效率、優化決策、穩定執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