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讀履歷?專案經理心中的隱憂與解法

在台北一個晴朗的早晨,陳經理正坐在位於信義區的辦公室裡,手中的咖啡已經涼了。他收到一封來自人事部的信件,上面寫著:「請提供團隊新成員的履歷資料,便於系統自動匹配適合的職缺。」陳經理望著電腦螢幕,心中掠過一絲不安。



履歷這玩意,如今已不再僅僅是一張紙或是一個PDF檔案。AI讀取履歷的風潮開始在職場中蔓延,甚至在如專案管理這樣需要高度人際交往的領域也開始影響招募流程。然而,面對這種科技的進步,陳經理不禁質疑,這種趨勢是否真的就如期望般美好?

他回想起幾年前的一個專案,當時他的團隊需要一名具備跨國協作經驗的專案經理。人事部採用一套高效的AI篩選系統,根據關鍵字匹配來挑選候選人。但最後卻選出了一名完全沒有跨國經驗的候選人,只因他曾經負責過一個「多文化活動」的小專案。這個失誤讓整個專案進度延遲,而陳經理不得不重新進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扭轉。

這樣的經驗讓陳經理徹底思考,究竟AI是否真能捕捉履歷中那些人性化且脈絡深刻的細節?專案經理往往不只是在乎技術經驗,他們更需要了解候選人的風險管理能力、對專案流程優化的洞察,甚至是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微妙協調了解。這些都不是靠簡單的關鍵字和分數可以完全掌握的。

廣告公司負責數位行銷的紅姐也分享過類似的困擾。她透露,透過AI篩選的履歷資料,雖然在選擇速度上無可挑剔,但時常無法感受到候選人的獨特思維或創意,這對於要求創新能力的媒介團隊來說,幾乎是致命的。紅姐最終選擇讓團隊主管親自參與前期的履歷篩選,從中找到真正適合的創意型人才。

如何避免被AI盲目牽引,成為許多管理層正在面對的挑戰。具體做法上,陳經理建議,可以嘗試結合人力資源的深度訪談與小組討論,從多角度來評估準成員的實力與潛力。此外,也可考慮透過專業認證來初步篩選,如此一來,不僅能減少篩選錯誤,也能保障選才的全面性。

陳經理坐在辦公室,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科技的進步固然讓生活與工作更為便捷,但如同專案管理中的風險一樣,選擇依賴AI篩選履歷前,或許應該更謹慎看待潛在的挑戰與盲點。

面對以後的招募,陳經理希望更多的經理人能抱持著警覺心,尋求科技與人性的完美平衡。這不僅能有效提升人才選拔的精準度,也能確保每位新成員真正成為團隊的良好補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以MBTI 分析誰適合當專案經理?

用專案管理思維打造的邏輯頭腦

AI導入專案管理:職場專案團隊的未來挑戰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