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職場中的局限:專案經理應如何應對挑戰

超越同理心:專案管理實戰心得

超越同理心:專案管理實戰心得

台北某技術公司的會議室裡,專案經理David正被一連串的問題淹沒。外包商又一次未能如期交付,工程師小組抱怨工作量過重,而市場部門的Susan則急著將新產品推向市場。

"這周一定要交,不能再拖了",部門主管在電話另一頭堅定地說

David面對著利害關係人的多重壓力,心中不禁嘀咕:「這個估算一看就知道做不到啊」

David在會議室中思考專案策略

同理心的力量與侷限

多年來,David習慣在專案風暴中,用一杯濃烈的咖啡搭配滿桌的專案文件。他明白,同理心是一種強大的管理工具,能短暫緩和衝突並獲取團隊的理解。然而,光靠同理心並不足以解決深層問題。

特別是在 專案管理 方法中,過度依賴同理心甚至可能製造「虛假的安全感」,讓人以為專案順利進行,卻忽略了風險在暗處不斷累積。


衝突爆發:同理心不足以收拾局面

在某天早上的會議中,產品開發團隊成員Tom因不滿分配的工作任務,憤而提筆離席。David完全理解Tom的壓力,因為專案工期緊迫,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困擾整個團隊的隱憂。

然而,光靠安撫並不能解決問題。David心中清楚,若不徹底改變現狀,專案風險只會不斷擴大。於是,他決定釜底抽薪,從根源進行流程優化,讓整個專案回到正軌。


問題診斷:時間與資源錯配

David首先召集了一支精英小組,進行全面的專案風險評估。過程中發現,一個關鍵問題是各小組對「完成時間」的認知不一致,驗收標準也模糊不清。

結果導致各部門在時間規劃上各說各話,資源分配嚴重失衡,影響了專案的整體節奏

這類資訊落差讓專案團隊如同在霧中前行,增加了不可預測的風險。


腦力激盪:讓所有聲音被聽見

為了確保所有部門的意見都能被納入考量,David引入了腦力激盪法。他設計了明確的議題框架,讓各部門自由提出問題與解決方案,並在過程中引導大家逐步形成共識。

  • 設定討論主題,聚焦於「可能的阻礙」與「潛在的解決策略」
  • 鼓勵團隊成員提出不同觀點,並記錄所有建議
  • 將討論結果整理成行動計畫,確保後續可落實執行

David特別留意不要讓同理心淪為空談,而是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尤其是在流程優化上。例如,他推動「每周進度報告標準化」,減少資訊在傳遞過程中的扭曲與延誤。


流程優化與透明化:重建信任

接下來,David與團隊導入了數位化 專案管理工具,將大型目標拆解成可驗證的小步驟,每一階段都明確定義責任人與交付標準。

這一做法有兩個核心好處:

  1. 提升資訊透明度,讓利害關係人能即時了解專案進度
  2. 降低誤判風險,及早發現並修正問題

透明化管理讓各部門之間的不信任逐漸減少,也讓所有參與者更清楚專案目標與彼此的責任範疇

小提醒:透明化不等於公開所有資訊,而是將關鍵資訊適時、適當地提供給正確的人,確保決策精準高效

David的管理反思

當優化後的流程初步顯現成效時,David心中的壓力逐漸減輕。他深知,在專案管理的旅程中,沒有一種策略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同理心只是工具之一,真正讓專案運轉順暢的,是結合洞察力、決策力與執行力的綜合管理

他總結出一個關鍵觀念:專案經理最大的挑戰,不在於「如何讓大家感覺良好」,而是在於如何在衝突、壓力與時間限制下,保持團隊穩定並持續向目標邁進。


超越同理心,追求成果

對於所有專案經理與中高階管理者而言,當同理心無法再化解現實的困境時,不妨重新評估專案流程與管理模式。透過透明化管理與流程優化,不僅能提升效率,更能在風險重重的道路上,為專案鋪出一條穩定前進的路。

專案管理的核心,不是情感上的安撫,而是讓願景能夠實際達成目標,讓每位團隊成員都清楚知道,自己正在走向共同的成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PMO是什麼?專案經理必懂的PMO、SOP與Waterfall

以MBTI 分析誰適合當專案經理?

AI導入專案管理:職場專案團隊的未來挑戰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