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談談「自動化平台是過渡產品」這種說法 最近滑到一篇FB文章,開頭直接寫: 「我一直覺得自動化平台是過渡產品。」 這種開場白一看就知道,是設計過的話術,用強烈立場先製造對立感,引起注意,也引發焦慮。從行銷角度來說沒問題, 但如果從專案管理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敘事方式就顯得過於單一、也缺乏對實際風險與可行性分析的完整評估。 尤其當讀者正在做技術選擇或策略規劃時,這種「一刀切式的結論」可能會影響判斷,甚至導致錯誤的決策方向。 不是因為這句話不能講,而是它跳過了太多應該交代的事。 看完那篇文章,我的感覺不是「被說服」,反而是「這話講得太輕巧了點吧?」 不只是誰說得帥,而是有沒有說清楚 文章裡提到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確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技術。它讓 AI 可以根據上下文,自主調用 API、查資料、甚至跨平台執行任務。這點我完全同意,未來也很期待這類 Agent 架構的發展。 但話說回來,我自己十幾年來在做系統整合、數位轉型,實務的經驗告訴我,一個技術能不能實際佈署,從來不只是看它理論上能做到什麼,而是看它在現場跑不跑得穩、預算有沒有、改不改得動、交不交得出去.......非常多的考量點。 在企業裡,能「交接」比能「炫技」更重要 像 Zapier、Make、n8n 這類No-Code(無程式碼)自動化平台,在台灣其實還不是主流工具,甚至很多企業主聽都沒聽過。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不重要,或未來沒有價值。 相反地,這些工具正在解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何讓團隊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把重複性任務系統化、減少溝通成本。所以當有人直接說這些工具是「過渡產品」時,我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未免太快、也太武斷。比較好的觀點分析,應該是深入理解這些工具的使用情境與限制,而不是用一句過於簡化的判斷,掩蓋了本來應該進行的全面分析與審慎評估。 更現實的是,每個部門都追求不同程度的標準化。像資訊、財會、製造這些流程重的部門,對自動化的需求明確也容易導入;但像業務、行銷這種偏彈性操作的團隊,他們可能更在意能不能靈活整合工具、快速嘗試、快速調整。 工具沒有過不過渡的問題,只有用不用得上、能不能實際部署的差別 在企業導入自動化時,穩定、可控、錯誤可追蹤、流程能交接,還要能配合資訊安全的規範,這些才是決策點。不是「酷不酷」,而是「撐不撐得住」。做過軟體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能上線,能穩住...
企業轉型的暗潮涌動:專案經理不能忽視的潛規則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周五午後,台北一間現代化會議室裡,幾個月以來一直在討論的轉型計畫又一次擺上檯面。艾倫,這個企業的資深專案經理,目光凝重地看著桌上那一疊厚厚的報告。他心想,「這禮拜要交的進度報告才剛完成,未來三個月的計畫又要開始排。」他的腦海裡,卻始終揮之不去一個念頭:轉型真的只是理想化的口號,還是能落地生根的策略變革? 位居 專案管理 之中的艾倫,每天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時間表與預算計算。他知道,那些寫在專案計畫上的目標固然重要,但未明顯指出的「潛規則」可能對於整個企業轉型更為關鍵。轉型計畫往往打破原有流程,挑戰企業文化,打亂舊有的利害關係。那些看不見的潛規則,有可能是一個專案的成敗關鍵。 在推動瀑布型專案過程中,艾倫面臨了一些常見挑戰:資源分配不均、部門間的溝通瓶頸、以及利害關係人的不同意見。這些挑戰並不僅僅是技術面的問題,更多時候需要管理著洞悉四周,適時調整步調,融入各種不成文的職場規則。 艾倫回憶起去年的一個案子,企業決策層強調要快速提升數位能力,並且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當時策略方向已非常清晰,但當專案小組開始討論具體執行時,卻發現各個部門對於轉型的理解與期望竟然相差甚遠。這個差距如同一道無形的鴻溝,成為專案推進的巨大障礙。 解法在哪裡呢?艾倫認為,首先要以強而有力的 專案管理 手段來建立一個專案風險控管的制度。進一步地,雖然他了解到從上往下推廣的政策具有強制力,但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支持。流程優化不僅僅是工程性的修補,而是需要一股凝聚力,讓每位員工看見改變背後的共同益處。 在艾倫主導的新一輪會議中,他將焦點放在「為何轉型」這個問題上,而不是「如何轉型」。他打開一個新的討論空間,邀請各部門主管談談心中對於轉型的擔憂與希冀。艾倫明白,每位利害關係人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風險和機會也不同。因此,他甚至開始定期舉辦跨部門的小型研討會,讓大家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聊聊。 就在這樣的溝通之中,艾倫發現了一些潛藏的壓力點,比如某些部門因為擔心失去興趣而不願參與的情緒。他設法將他們的擔憂轉化成挑戰,以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分享經驗和智慧。真正的轉型,不僅僅是完成一次性計畫,而是一個連續、動態的成長過程。 反思過去一年半的各種努力,艾倫相信,順利推動轉型計畫需要的不僅僅是完美的 專案管理 能力,更在於對企業內部文化、中高階管理者心態、以及各層面實際現狀的敏感洞察。他開始在內部分享自己的經驗,發起一系列...
如何精準傳達訊息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在一個燈火通明的會議室中,項目經理林小姐正面對著她的團隊,準備進行每週的專案會議。她知道,這次會議不僅僅是例行事務,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溝通過程。她需要精準地傳達各項專案資訊,讓每一位團隊成員和利害關係人都能完全理解,並確保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不會出現任何偏差。 專案溝通是一門藝術,許多專案經理常在某些企圖傳達出完整、清晰訊息的溝通情境中,卻難以避免信息錯誤或噪聲的產生。這樣的問題正如同林小姐在專案中碰到的,時常牽涉到過多的利害關係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曲解或忽略,最終導致預期的目標未能達成。 在專案管理的實踐中,溝通問題經常出現在多層級的組織結構中,尤其當專案風險涉及複雜的流程優化。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一個清晰、開放且積極的溝通環境,這樣才能確保所有參與者都在同一個理解層次上。 1,重要的是培養一種透明且可預測的溝通文化。這意味著林小姐需要讓團隊成員了解溝通頻率、溝通工具(如電子郵件、通訊應用、面對面會議等)及其適當性。此外,她強調每次會議的目的,提前發佈議程,並在會後做出完整的紀錄與後續-action items,讓每位成員清楚自己的責任範圍與接下來的步驟。 2,用心聆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某次會議中,林小姐留心到一位資深開發人員在談到一個潛在的技術風險時表現遲疑。她迅速記下來並安排了一次個別會談,深入了解技術的細節與困難所在,這個舉動不僅化解了該項專案風險,還提升了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 3,林小姐執行一種制度化的反饋迴圈,這是專案溝通精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每次專案的階段性總結和更新,她都會鼓勵團隊成員提出意見和異議,這不僅能優化流程,還能有效預測潛在的問題。這樣的舉措不僅提高了團隊的專業水平,也讓林小姐能夠在更高的項目管理層次上做出更準確的決策。 專案溝通的精準性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還包含了創造一個開放的交流文化,敏銳的聆聽力,以及有效的反饋機制。對此,企業顧問和培訓專家常提醒管理者,成功的溝通始於理解彼此的需求與挑戰,從而超越單純的信息交換,成為一個驅動專案成功的動力。 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與日漸複雜的專案需求,專案經理與高階管理者應該不斷自我反思,提升溝通技巧,把握每一個傳遞信息的機會,並適時調整策略,以確保溝通的精準性。如此,將不僅能夠增加專案的成功概率,更能在每個階段激發出團隊的最大潛能。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AI 很厲害,但它不會幫你決定你是誰 最近你有沒有覺得,社群媒體上一打開,就會被一堆 AI 神技洗版? 「用 AI 三分鐘寫完一篇爆款文」 「設計師失業了?Midjourney 直接生成品牌主視覺」 「聊天機器人已經能替代客服,還能安慰人心」 看起來真的很神,讓人忍不住想問一句:「那我是不是也該趕快上車,不然會不會被淘汰?」 但我想說的是—— AI 再強,它也不會替你做人生選擇。 科技從來沒這麼貼近人心,但方向還是要你自己定 這一波 AI 熱潮之所以這麼快擴散,其實是因為它第一次真正拉近了我們和「資訊科技」的距離。 以前我們總覺得:那些做 AI 的人,是穿格子襯衫、會寫程式、在咖啡店敲鍵盤的理工宅。 但現在不一樣了。你不會寫 Python、你搞不懂資料庫,沒關係,你還是可以用 ChatGPT 寫企劃、整理會議紀錄、甚至幫你改履歷。 科技變得不再遙不可及,反而變成你電腦裡、手機裡的隨身小助手。 但問題是,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的方向,AI 幫你跑得再快,也只是更快地打轉而已。 每個人「養」出來的 GPT 都不一樣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 雖然我們都在用同一個 GPT,但每個人的用法真的差很多。 你給它的指令不同,它給你的回應也就不一樣;你養成的習慣越明確,它就越像你。 就像你朋友家那隻狗特別乖,是因為他從小教牠怎麼聽指令、怎麼和人相處。GPT 也是,你教它什麼、你習慣怎麼用,它就怎麼回應你。 AI 是工具,但它會被你的價值觀、邏輯、風格「感染」——這就是創造力發揮的地方。 工具越多,越考驗你「整合」的能力 現在每天都有新 AI 工具冒出來。 會自動生成影片的、有聲音轉文字的、有幫你做市場分析的、有一鍵幫你做簡報的——看得人眼花撩亂,甚至有點焦慮:「我是不是又錯過了一個厲害的新工具?」 但我想說的是, 不是你會用幾個工具,才算厲害;而是你能不能把這些工具「用得巧」 。 你能不能把「做簡報的 AI」和「生成圖像的 AI」搭起來? 你能不能把「語音轉文字」的工具,跟你的日常會議流程整合起來? 你能不能用 AI 把你腦海裡的東西整理出一個架構,然後變成真正能用的企劃? 工具再多,重點還是: 你自己要有觀點、有系統、有方向。 AI 可以加速你,但你才是那個駕駛 我很喜歡把 AI 想成一台跑車。它的動力很強,加速度驚人,你只要輕踩油門,它...